“文化惠民,潤澤民心”。今年以來,張汪鎮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中,始終堅持“塑形”與“鑄魂”并舉、“面子”與“里子”齊抓,著力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,廣泛開展文化樂民活動,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、增添新動力、凝聚正能量。
該鎮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,不斷推進公共服務提質升級,通過建設新時代文明實踐所(站)、文化廣場和農家書屋等場所,成功破解了村民“無處去”的難題。在這里,戲迷們的吹拉彈唱讓戲曲文化深深扎根;廣場舞愛好者舞出精氣神,煥發新面貌。每周六,皇殿崗村、楊樓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內都會傳出朗朗誦讀聲,“向陽花”青少年讀書分享會如期舉行,志愿者帶領孩子們學習國學經典、誦讀古詩詞,共同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“魅力”。各村農家書屋均配備成排書架桌椅,上千冊藏書覆蓋多個領域,吸引著廣大群眾前來“充電”,大家根據自己興趣任意挑選書籍、沉浸閱讀,真正讓農家書屋“活”起來、“火”起來。
悠久的鄉村文化遺產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濃郁鄉愁。該鎮立足文化稟賦,深入挖掘并有效“活化”紅色資源,通過構建紅色教育平臺、生動講述紅色故事,統籌推進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,先后實施了薛國古城遺址保護的二期和三期工程,并依托元寶楓樹林在古城墻遺址旁建設了“相遇古薛”露營基地。同時,借助懋榛小學黨支部舊址紀念館、渠玉柏烈士故居等紅色陣地,組織開展“追尋先烈足跡,傳承紅色火種”、“紅馬扎·面對面”宣講、“傳承紅色基因·爭做弘毅少年”等系列主題活動,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深刻感悟紅色精神、激發奮進斗志,將紅色資源轉化為可看、可聽、可感、可悟的“活教材”,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鑄牢文化之魂。
深厚的鄉村文化,根植于節日民俗。該鎮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,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(站)、文化廣場為陣地,精心打造“百姓舞臺”,緊扣春節、元宵、端午、重陽等傳統節慶節點,今年組織開展寫春聯、猜燈謎、“運河大集”、電影放映、趣味運動會等群眾性文體活動200余場。特色“村晚”和“送戲下鄉”活動備受群眾青睞,極大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。
該鎮探索“鄉土味”理論宣講模式,充分發揮宣講團作用,宣講員圍繞安全生產、人居環境整治、美德信用建設、移風易俗和惠民政策等內容,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話開展互動式、靶向式宣講。宣講過程中,宣講員結合全鎮實際,“面對面”向群眾講政策、聊發展,同時堅持黨員干部帶頭,分享身邊事跡、推廣先進經驗,帶動群眾參與,用“小故事”解讀“大道理”,從“小切口”講解“大政策”,切實推動理論宣講入腦入心。
鄉村文化涵養文明之風,為鄉村振興鑄魂聚力。下一步,張汪鎮將在文化、娛樂、宣講等各類活動中精準發力,下足“繡花”功夫,持續加大文化惠民力度,廣泛深入開展接地氣、聚人氣、暖民心的文體活動,真正把文化服務送到群眾心坎兒上,努力實現文體民生工程利民、惠民、樂民。
